很多年前,听说彭德怀元帅墓葬迁回了湖南湘潭他的老家后,就一直想去拜谒一下。岁月倥偬,整天为生活奔波着时,几次从他老家门口路过,居然也没有调转车头进去过,一直深为遗憾。
这个春节假期,因持续抗疫的原因,不扎堆聚会聚餐,于是多了些空闲时间,终于就在正月初四一大早,来了一趟个说走就走的“朝圣之旅”。
从我家导航到元帅墓,是240公里路程,说远不远,说近也不太近,好在春节期间高速免费,因而能一路直达,用时三个多小时。
——为什么导航是直接到元帅墓、而不是元帅故居了?
因为看元帅写的、后人整理出版的《彭德怀自述》中说的:“家有茅房数间……家中一切用具,床板门户,一概卖光。几间茅草房亦作抵押,留下两间栖身,晴天可遮太阳,下雨时室内外一样”。而现在能作为故居展览的,肯定不是这样的房子。因这样想,就打算直接导航到元帅墓前先去拜谒。 而车到了陵园山前,居然限行,可能是疫情原因,也可能是出于假期期间人流量多的原因,反正车是不能按导航所示的进到元帅墓前,只能回头停在了生态停车场。 那时已经是快到上午十一点左右了,从车里出来时,和煦的春风吹着,春天的大太阳晒得人暖暖的,停车场外面的路边,就是两列摆摊卖山货及旅游品的帐篷摊贩,大概都是本地的乡民,用着当地的方言,招徕来四方游客——这让我有点意外,这也是伟人故里,居然还有这么“原生态”的购物场所,真是有点意外。下午我们参观另一位伟人故居时,出园的大门紧锁,非得从几个弯弯曲曲的购物通道里出来才行。 更意外的是,我以为从停车场至少要走几里远才会到故居门口的,而随着两边摊贩簇拥着的水泥路走了不到一百米的地方,赫然就是“彭德怀同志故居”了。这让其他要坐收费摆渡电瓶车才能到达的故居情何以堪啊? 故居是免费参观,但是要扫码进入“彭总故里”的微信公众号里录入身份信息后才能参观。
进得大门,就来到庭院,这房子白墙黑瓦,高高大大,方方正正,前庭三间正房,左右另有厢房,进深两间,标准的湖南农村传统建房格式:中间为堂屋,供奉“天地国亲师”牌位的;进堂屋后往左手边进,是西正房,西正房直走里间还有一套西厢房,然后右边是厨房农具房什么的;再右转,穿过到堂屋后面,到了东正房,是元帅1961年回老家时居住过的房间。东正房靠院子东边是东厢房,里间是他的兄弟住过的房间。再往东走,又是一个厨房及柴房舂米的碓房等。房屋正房为火烧砖,墙刷石灰逞白色,厢房等墙体为土砖,即是没有火烧过的泥土砖,房屋内是刷牛粪伙成的泥土草壳墙,褐黄色。 从厨房出来就是到了最东边的院墙边,看以往东看30多米远的地方,有一小块平地上露出的三间房子的地基,并有牌石说明:“彭总出生的地方”——这是很客气的说法,这里就是《彭德怀自述》中说到的那几间茅草屋所在地。而我们现在参观的这个“故居”,是1925年后彭德怀在湘军里当营长的时候给他的兄弟寄去了800元大洋重新选址修建的,是三兄弟共同居住的地方,并不是他幼年生活的地方,也跟电影《少年彭德怀》里面的情况差距很大。而彭德怀自参加湘军以后,就很少回到老家了。在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,才回老家生活过一段时间,那时他才是住在这房子里的。 所以这个“故居”,并不是元帅的,只是他出了800大洋修建而已,这应该是他两个兄弟居住的故居。 ——我觉得故居管理处应该把这两个“地方”的历史说清楚,不然看电影和看自述再来参观故居时,会有很大的困惑。参观时听一位当地口音的人自言自语道:“咯大房子比毛嗲嗲屋里客气得多啊。”——毛嗲嗲故居屋顶半边盖瓦半边盖草,而元帅故居屋顶全部盖瓦,这么看是客气些。于是我也用仅会的几名当地方言说:“咯房子又不是他的,是他兄弟修的,只是他出哒钱、挂了个名气”。并且,毛嗲嗲的房屋是祖上传下来的祖产,而彭元帅故居是他们兄弟三人成年后自己修建的,意义也不一样。
而他兄弟三人,历史上只出现过一笔:“抗战初期,蒋介石单独约见彭德怀,施以笼络,问他家中有何困难,一定予以关照。彭德怀答曰:‘承委座垂询,职家早蒙何键主席关照过,连三代祖坟都挖了,家弟二人至今流落他乡。’”之后三年内,两个弟弟先后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杀害牺牲。 出故居不远,大约四百多米远,顺着池塘和菜园间的一条一辆车宽一点的水泥路,就到了元帅的“陵园”前。当地并没有用“陵园”或是“陵墓”这个词,包括路牌和导航,都是“彭德怀墓”或是“德怀墓”。实际上,安放元帅骨灰所在的山,是已经修了盘山公路直到山顶的大山,可以步行或是驾车到山顶游览的一处健身或是户外活动场所。听当地人说,步行到山顶要2个小时,山顶还有其他的风景吧。
走过水泥路,来到山门前,传达室一样的大门,守在路的中间,因为假期,来的人也不是很多,路边有卖香烛的人,我以为山上有别的什么庙,感觉有点奇怪,却没有管理人员,随游人进进出出——其实总共也没有几个游人。
我以为我也要爬两个小时的山才能去拜谒元帅墓,已经做好了爬山的准。而进了大门后,路牌指向右边,穿过一片盛开着的火红的梅花前,就来到了“德怀墓”的山脚下,有“德怀墓”的文字说明。 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这山也不太高,拾阶而上,只有几十米高,一路苍松翠柏,香梅劲竹,静静的矗立着。站到台阶顶上,就看到一个背山面川的广场。广场左边又是一个卖香烛和塑料花的老头。广场四周仍是松柏梅竹,郁郁葱葱。 广场正中,就是黑色的、棱角分明的、元帅之墓。正中央的墓石上刻着:“彭德怀之墓 1898-1974”。
墓前一鼎,已然作为香炉,正在燃烧着香火蜡烛。
此外别无他物了。
我站在墓前敬礼。
这就是那个指着洋顾问说“你们是崽卖爷田心不疼”的元帅的墓呀!这就是那个在草地分别时,拔枪指着李特的头,要确保中央红军安全北上的元帅的墓呀!这就是带领大军纵横驰奔,从南征北战、解放大西北的元帅的墓呀!这就是在鸭绿江畔横刀立马、御寇于汉江南岸、打出中国人几代人荣光的元帅的墓啊! 此刻,这里静悄悄的,偶尔远处传来一阵过年时间的鞭炮声,再就不作他响。墓前除了几十米外那个卖香烛的老头,亦无他人。谁能想到,迎战十六国联军的元帅、横扫近代中国百多年屈辱的大英雄,魂归如此清静之地。若不是墓后石刻,谁能相信、墓中长眠的是曾经惊天动地的人。
惟山中的松柏,展示元帅不畏艰难的风骨:“岁寒,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 梅花,不畏严寒,而香气幽人,如元帅虽处逆境,而依然风采如昔; 翠竹,有骨有节,如元帅铮铮铁骨; 而棱角分明的陵墓,正示元帅棱角分明,宁折不弯。
——综上看,这个“德怀墓”的设计,是一位熟谙春秋笔法的真文人,为了某些历史原因或是另二位伟人故里的风头故,不肯用“陵”字,而只用“墓”字,用心良苦!而“德怀墓”的园林布局,则是一位懂元帅的人设计的,包括一草一木,都很符合元帅的风骨——墓园无处说元帅风骨,而一草一木皆言元帅风古,更是用心良苦。
只是,墓前那个鼎做的香炉了,显得有点突兀了。元帅为了自己一家的生计而离家去挑煤挖堤从军讨生活,为了百姓的生计而起兵戎马一生,为了国家的生计而上书直谏,九死无悔,如此无我无私的人,怎么会受这点香火气?
出了陵园,直到铜像广场。 铜像广场依山而建,效中山陵风格。而山门别样,如雄关对峙,有人言这是“雄关耸峙”,是军队的象征。雄关中间有条中轴线。中轴线西头为山顶的元帅铜像,东头为连接远方与世界处的德怀大道。 元帅铜像站在山顶上、站在中轴线上,远望东方。而从东边远来的人,在很远的地方,也能看到元帅铜像。 铜像广场下,有飞机坦克等,均为军队捐献展览用。而漫步走上铜像后,铜像前鲜花翠柏环绕,应该有很多人来拜谒的。铜像四周,松柏环绕,更有山茶花在盛开。 与其他故居纪念品只有伟人塑像不同,元帅铜像五十米开外居然有一家小小书店,里面有元帅事迹的各种书籍和其他革命烈士的纪念书籍等等。小书店很小,只能容几人站立。但我觉得,缅怀伟人,纪念伟人,学习伟人风骨,当然是坐书里面去学习。而不是把伟人推上神坛后去烧香礼拜。我家大娃看见了这小书店,回程时特意跑过去看了一会儿的书,然后选了一本纪念烈士的书带回家,很好很好。 走出很远之后,我突然想起:如元帅无私,当然不会受这香火气息。而湖湘风俗如斯,逝者为大,当有祭拜礼仪,以证湖湘之人不忘先贤。故元帅墓前,应当有香火之气。
|